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资源简介:
约2460字。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悟一中 周汉维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周汝昌)。其内容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其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它能让人在品味过程中,体会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深邃,从而获得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对联教学一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对联题依旧是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历年语文高考中频繁出现,涉及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鉴赏、语言创新题甚至作文出题等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究其原因是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和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笔者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 利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课堂中引入对联,能够给枯燥呆板的课堂注入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往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被动的记诵层面上,对诗文中的情感缺乏深切的感知。在上《蜀相》一诗时,我先展示了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对联中所提到的诸葛亮的功业和他身死五丈原的悲剧。我顺势引导:“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绝’,终其一生还是没有实现北定中原的梦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千百年后仍让人感慨不已。今天我们走近蜀相,聆听‘诗圣’杜甫在蜀相跟前的慨叹。”正是有了对诸葛亮的兴趣,学生很乐于走进《蜀相》,走近杜甫,品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伤痛。
二、 利用对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