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未必真豪杰
——《为了忘却的记念》答记者问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研究目标】
鲁迅的文章难懂,这是现在不少学生的共同感觉。写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令他们有较大的陌生感。如何才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进而引导他们体味文章深厚的意蕴和丰富的情感呢?按照传统的做法,自然是教师先圈好自认的重难点字词句段,然后一句句提问学生,让学生适当地加以讨论,最后教师抛出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以举行记者招待会“鲁迅”亲自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质疑解难,主动探究,揣摩作者含蓄而深刻的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问答中理解先烈的高贵品质以及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必胜的革命信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研究准备】
1、网上查找与图书查找相结合,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朗读全文,试背诵重点段落,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各自圈点文中的疑难句段。
4、本课研究小组成员征求学生意见,收集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在课堂内举行记者招待会,分别由同学扮演作者鲁迅和记者,由鲁迅答记者问。
6、教师在设备、资料、课堂组织等方面给予六位鲁迅扮演者一定的帮助辅导。
【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一个重友情的文学家。“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鲁迅义愤填膺,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民众;当“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1933年,就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候,鲁迅悲愤难平,又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纪念这五位青年作家。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被人并称为“天地间至文二篇”。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警策耐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寻根究底。因为本文在语言上有一定的难度,上一节课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寻疑、讨论,将找出的不是很理解的句子分作六类,分派给六组同学集体解答。今天我们采取新的学习方式,请六组同学各推举出一名“鲁迅”,来回答各路记者的提问。
交流
第一组:词句理解类
记者1:请问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中提到“悲愤总袭击我的心”,后面又说“将悲哀摆脱”,为什么前后说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