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学案
- 资源简介:
- 约4600字。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3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学案
课时导航
学考要求
主要考点 能力要求 能力层级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状况 简单应用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与大气活动中心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简单应用
基点概览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的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2)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叫赤道低气压带。
(3)两极地区由于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4)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5)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的分布
(1)信风带:以北半球为例,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
(2)西风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左)偏形西南(西北)风,最终偏转成与纬线基本平行的西风,称为盛行西风。
(3)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左)偏形成东北(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基本与纬线平行的绕极地流动的东风,称为极地东风。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
7月为北半球夏季,大陆增温强烈,形成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上的亚洲(或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得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1月为北半球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上的亚洲(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2)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名师导学
问题探究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