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6420个字。
《那树》教学实录
执教人:南京二十九中王生福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散文因为形式自由灵动,便于抒发情感,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它也是我们教材课文里选编最多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作品《那树》。(板书课题。)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时,要求大家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写了吗?
(投影:
“那树,原本;后来啊,。”)
生(齐):写了。
师:好的,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前面同学说过的内容就不重复了。
生1:那树原本默默生长,尽自己所能造福人类,后来啊,它的一枝一叶全被砍走,完全没有存留的痕迹。
生2:那树原本为人类奉献了许多,后来啊,人类竟然掳去其生命。
师:前后的反差多么强烈啊。
生3:那树原本是人们驻足其下,后来啊,无人再知这一棵树。
师:无人再知,人类似乎总是比较健忘。
生4:那树原本给人荫庇(读成yīnbì),后来啊,被人们掩盖在柏油马路下。
师:有一个词要读准啦,是yìnbì。
生5:那树原本在台风中屹立不倒,后来啊,在人们的屠刀下身首异处。
师:电锯比台风更厉害。
生6:那树原本热热闹闹的,被生命包围着,后来啊,它被人类锯倒,再无人问津。
生7:那树原本给人们提供绿阴,后来啊,成为司机们厌恶的对象。
生8:那树原本安然地活着,见证着时代的更替,后来啊,被铰杀在了无情的现代。
师:在同学们刚才的交流发言中,我们了解了那树的生命历程:一棵存活久远,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现代无情的电锯中倒下了。
二、探究课文“言”诞“意”切的语言特色以及其中的内涵
师:文章的内容看清楚了。不过,我们真的读懂文本了吗?我们是否读到文字深层的含意了?是否读到作家心里去了?散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苏东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投影。)
这里的“言”指语言文字及其呈现的内容信息;“意”是意蕴、意味、情意,指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苏东坡告诉我们,在已呈现的有限的文字背后能有丰富的意蕴,这才是精妙的文字,精妙的文章。
举个例子来说,老师读课文时觉得课题这两个字就很精妙。“那树”——简简单单,却含义丰富,你能品味这两个字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吗?
生1:作者不是用“这树”或者“这些树”,而是用“那”,让人感觉时间久远了,说明这棵树已经让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