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并列作文立意导练
- 资源简介:
约12140字。
多则材料并列作文立意导练
改编:张汝友
一、典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梁实秋曾与鲁迅论战而使不少人对其存有偏见,但在湖北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人民文学》出刊600期的新锐专号全都由“80后”作者组成,备受争议的郭敬明作品《小时代》被收入其中;历经17年,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经修改后再版……中国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多彩的崭新面貌。
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你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现象。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二、话题探讨
同类并举题型是材料作文的一种,特点是多则同类型材料并举,共同聚焦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有的需要写作者从材料中提炼;有的则是材料之后给出一句总结提示性话语,这句话就是中心话题或写作范围。此类题型的难点在正确把握各则材料的共同点,提炼出材料所谈共同话题。如果写作者不能准确把握各则材料的共同点,就容易跑题。因此审题时,写作者就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聚焦点,选择恰当角度立意。
以下结合上述典题,探讨此类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思路,以求寻得规律性作文构思方法。
三、方法点拨
1、分析观点
找出各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各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分析材科列举现象的突出特点,寻求各材料间的关联。第一则材料说梁实秋的文章人选教材,而此前人们曾对他存有偏见;第二则材料说郭敬明的作品被收人权威主流文学杂志,此前他和他的作品是备受争议的;第三则材料有关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废都》再版,《废都》在17年前被禁。三则材料里的主人公来自有同一领域,有着类似遭遇和结果。由此,可以领会出题者用意:引导我们从材料中找出共性,并围绕其确定文章立意。
2、提炼聚焦点
三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这几位文坛上著名人士的作品曾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或主流思想,现在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文坛呈现出多元多彩的新面貌。材料的聚焦点即关键词应该是:接受(或接纳),多元多彩。
若将材料谈论话题确定为“理解”是不正确的,这些材料的共性“理解”涵盖不了。由此看来,提炼聚焦点是审题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找准了材料共性,切准题意立意就很容易了。
3、挖掘本质
找准材料聚焦点,再确定文章立意还需要经过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挖掘材料呈现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即由果溯因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问个为什么,即之后文坛为什么呈现出接受(或接纳)的多元多彩的新面貌?思考原因,会发现最本质原因是文化领域思想观念的改变,即人思想观念变得更为宽容、开放,社会更加多元化。由此,我们就可将作文立意确定在此范围内,并在问题分析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独特思考。
4、适当拓展
当然,审题立意构思的过程是立体、动态的,独到立意往往在结合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拓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就此题来讲,可将思路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上的一国两制;经济方面的互利共赢政策;外交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技方面对待“异端”的态度变化;体育方面球赛邀请外援……都可入文。
在以上思考基础上,可有以下三个立意角度:
(1)回答这一现象是什么或反映什么,如: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繁荣多彩、百花齐放的社会等。
(2)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思想观念转变促成百花齐放;民族心态宽容造就多彩社会;开放带来多元和自信、社会对新事物或非主流的接受和包容等;
(3)回答怎么样才会呈现这种现象,如:抛弃偏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宽容才能多元、碰撞交流中展现多彩世界、辩证接受、不可全盘否定等。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同中求异找差别
“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对比型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既要找出几者的相同点,更要找出几者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199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作文是“请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道典型的多则材料求异作文命题,两幅漫画的相同之处是在给病人做手术时都造成了医疗事故,不该整掉的拇指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