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的反思-认识-再思考
——兼论语文教师在这场语文教学改革中位置、作用
重庆 战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概括,笔者认为是近年来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与地位科学认识的最好的总结。正确理解并把握语文教学精髓,将会对目前的语文教学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较好地完成。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地位、作用的认识,讨论一直延续不断,莫衷一是,也可说是众说纷纭。但有其共同点:语文教学受一定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太明显、太强烈。“文道之争”也好,工具性与思想性都受重视也好,知识与能力如何处理也好等等,难以赘述。其实,作为一线的语文工作者,对此摸索、探求是始终没有停止,都在实践。
现在,我认为新“课标”指导,是对过去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反拨。当然,不见得现在目前的新“课标”就是最好的。
教材的变化,教法的更迭,作文内容上学生“主流思想”变化,都受此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时代的角度,具有时代的眼光,其实这也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站在时代变革和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把握和切身体会。
二、对人文性要准确把握
关于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工具性,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而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大家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因此,要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首先,就得理解其中所提的人文性的具体内涵。
语文的人文性,不等于过去所提的“道”。道,是指文章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一篇好作品,一定要做到文道统一,文质兼美。语文的人文性,也不等于过去所提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语文要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所谓的人文性,指的则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感受,考虑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德育,这只是人文性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是全部;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与成长,立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怎样的人类文化去滋润和培育他们,并采用正确而良好的培育方法,这才是语文人文性的应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