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
丽水市莲都区括苍中学 谢国荣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就不可能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有了,也不会持久。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最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之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强调:“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在多数情况下,直接动机更能推动学生去学习,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随时启发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重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把注重“教”而忽视“学”,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