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2830个字。
最后一课
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的强烈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请你说一说,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
【明确】丁肇中,是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因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看看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宛转() 喧闹()挟着()诧异()
祈祷()哽住() 胳膊()懊悔()
2.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过渡:那为什么会有最后一课的情况出现呢?
3.背景简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国战败(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德国。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的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请问:在小说中有这样的背景介绍吗?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