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特邀师生共写高考作文《忧与爱》
- 资源简介:
约5170字。
《扬子晚报》特邀师生共写高考作文《忧与爱》
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忧与爱》公布以后,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试笔。我们特意从来稿中挑出几篇,约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授、著名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高朝俊做了点评。高教授盛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他对师生同写一题的形式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高教授说,让阅卷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江苏阅卷点的一个创举,这有助于教师深入地理解题意,准确地把握评分标准。而考场外的师生写作高考作文,对作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这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大致处于什么水平,从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练习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老师下水写作,也能进一步设身处地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报选取的几篇场外作文,有老师的下水作文,也有高三保送生的文章,也有高二、高一学生的习作;从文体上看,有小小说(记叙类),有议论文,有随笔;在得分等次上也各有不同;对今年的高考作文或许也可以“窥斑见豹”。高教授表示,每年的高考作文几乎就是一次“全民狂欢”,他对这些文章的场外评点也是“急就章”,作者和读者对所得的分数大可不必当真,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全民狂欢”中一次小小的游戏来看待。
忧与爱
李可馨
[南师附中 高一(14)班]
曾被奉为精神食粮的阅读,在时光的长流里被舍了精华取了糟粕,以这种东西哺育出的我们,怎能获得贯穿后背的笔直脊梁,如何立正挺拔的躯干顶天立地。
日益崩解的阅读文化,让我们忧心忡忡。
流传百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诗歌被人恶意曲解;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对着炮火中血泪的控诉指指点点;追名逐利者偶尔故作深沉地读几篇文章,装作大彻大悟的模样,放下书,却依旧走在原先的路上。
多少人在他们身后附和,多少人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不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他们,因为我们都是被同化的读者。
龙应台捧着一颗良心大声指责“沉默的大多数”,奥威尔沉痛的笔触描写出一群被糊了眼睛高呼“Big Brother”的傀儡人民,鲁迅戏谑地讽刺脖子伸得如鸭子般的看客。可是,明明对着那些文字一个个义愤填膺振臂欲呼,为什么人们的眼中依旧冷漠地永远只装得下自我?为什么到处是甘为人下盲目追随的木偶?还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群众?中国人,你为什么无动于衷?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唤醒他们?你为什么不在这种时候义愤填膺?
我们的阅读,之所以让人心忧,便是因为人们太过于注重浮华在表面的东西,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两句看似优美的文字,文字之中的灵魂,我们读不懂读不透,也可能根本未曾看到。
难道承载了千年文明的阅读,终究要在这个时代断绝了希望么?
非也!因为我们正怀抱了无比的热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去寻找,去追逐,以还阅读本身的面目。
当人们的视线被书中的纸醉金迷所左右,被英雄的大男子主义所吸引,被伤秋悲春的忧郁所蒙蔽,数千年来那些亡魂凝着血泪的呼喊却鲜有人问津。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充满坎坷的人生,是可以知兴替的史之镜,是足以一针见血的抨击。这阅读,也不过是一个“情”字——忧国之情、顾家之情、爱人之情,却都凝聚了千百年来国人思想的精华,缠绕了对生命对世界执着而深沉的爱意,构成了支撑人们在危难时刻也不会倒下的脊梁。这阅读,理应是平原上燃起的一把火,有着轰轰烈烈大气磅礴的气场,席卷着燎原之势,随着文字的灵魂一起翻滚喷薄。这样的阅读,只有献上真心,摒却杂念,才能看到它初生时那纤尘不染的模样,才是我们满怀热爱义无反顾追随的真理啊。
不是所有文字的堆砌都有被称为文化的资格,然而面对“阅读已死”的质疑,我们且能自豪而坚定地回应——青年人对阅读的忧与爱,必能使其接受一场浩荡的洗礼。
评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