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人文课堂
台州实验中学 绿原
提要:
为提高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中学语文应重视其人文性,构建人文课堂。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上,突出相关的知识积累及提高审美判断力;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以多种方式的问题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师生交流,教师要做到启发引导、鼓励尊重、宽容民主、亲切随和,营造民主、人文的课堂氛围。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将是语文素质高而潜力巨大的。
关键词:人文课堂 教材把握 问题教学 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素来受到高度重视,“向45分钟要效益”就是形象的说明。语文课堂应如何构建?语文课堂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广泛的争鸣。语文教学一度片面追求工具性,过分强调科学性,“两大痼疾是:伪圣化、技术化”○1,忽视了人文性、审美性,教材分析过多、过细、过死,学生会做考题而不会思考,不会写作(作文的假大空现象严重),缺乏文学素养、语文素养,更别奢谈个性与创新。本应最具活力、最富情感、最能怡情的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令人生厌,自然地招来一片骂声。新时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作了许多突破性的研究,也涌现了繁多的教学方法、模式,但其中不少是消极挣扎、无效劳动,未能抓准语文教学的根本。如何把握好课堂这个住阵地,使学生真正有所学,能力有所提高,根基得以夯实?笔者以为,应高举人文教育之大旗,抓住人文性这个根本去培养学生。
教育界人士呼吁: “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2。 “把学生当作人,把语言当作生命现象,立足于人的发现和解放,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起点线”○3。人文教育受到重视不是偶然的。因为,人文教育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呼唤弘扬人的个性”,人文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与创新精神相一致。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文教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人格。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增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就语文基础教学而言,“永恒不变”的是一篇篇课文及其分析,教材缺乏严谨的知识序列。小学应重在字词积累、初步感知,初中有较多的语法基础、文章阅读及基础写作,高中不应只是重复初中的课文分析方法,不应只是写作文体的变化(如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评论等),更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知识性、审美性,使高中生比之初中真正有质的飞跃:知识面更宽广,思想认识更深刻更公允,道德情操趋于理性真实的高尚(而非口号化、伪圣化),有个性有创见、异见,在此基础上实现读写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人文课堂对高中尤为必要。
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有: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师生的交流(活动)等。欲构建语文的人文课堂,就必要使其诸要素体现人文性,以人(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
文章的美如世间万物,也是千姿百态,学习课文应因文而异,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对课文要有整体的把握与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个方面的闪光点——有学习价值的特色之处——突出其人文性,引导学生细细品尝、思索、拓展、借鉴等等。对课文的理解、处理上尊重“教参”但不唯“教参”,注意吸收、借鉴“他山之石”,增强课堂的基础性、生动性、灵活性、高效性。所用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其一,重视文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积累,重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补充、拓展。如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应重视补充相关的常识。我教《伶官传序》时补充了春秋时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奋发有为,后因宠信小人、沉溺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