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岑参边塞诗的悲壮美
- 资源简介:
约5580字。
【摘要】在盛唐边塞诗中,岑参的边塞诗素以“奇”著称,但其情感底蕴中“悲壮”的一面也不容忽视。本文将从岑参边塞诗悲壮美风格形成的客观基础和深层涵蕴、艺术境界及艺术特征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岑参 边塞诗 悲壮美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县)。玄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天宝八载(749)和十三载(754),先后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和封常清幕府判官,在龟兹、安西、北庭等地生活了六年。肃宗至德二载(757)入朝,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岑参两度从军,久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辛文房《唐才子传》)对边塞艰苦激烈的征战生活和瑰奇伟丽的异域风光有较深的体验和观察。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反映出唐帝国军威的强盛,描绘了边疆的山川形胜、自然风貌和民情风俗,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都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岑参善于摄取边塞的新奇事物,诗歌题材丰富多样。体裁上多采用句式长短错落、用韵自由、音律昂扬的七言歌行体,写景则新奇秀拔,抒情则豪放奔腾,善写难写之景,言难言之情。不少诗篇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加之语言清奇流畅,因而他的边塞诗大大开拓了初唐以来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杜确说他‘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岑嘉州集序》)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对岑诗的特色作了很好的概括。”[1]
除此之外,不少前人还提出了岑诗悲壮之说,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诗薮》)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可见高适的边塞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的边塞诗雄浑悲壮中显得豪放,洒脱。本文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