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语文,育德于心理——浅谈语文课程德育渗透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育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4 17:4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寓德于语文,育德于心理
  ---浅谈语文课程德育渗透
                   宜昌市夷陵区邓村初级中学 龚承尚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其中重点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它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载体,如学校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实施系列德育工程,在山区农村中小学,新课标体系下的各门课程也是实施德育的上好载体,。各门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语文课程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当前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课程德育渗透正逐步淡化两种片面的观点和做法。一是把语文看成纯工具课,只求授予学生以知识和培养学生以能力,至于课程例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发挥作用,往往视而不见、教而不力。二是忽视课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把课文的内容无限延伸,架空分析,文质兼美的课文被枯燥无味的大道理取代了,变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其结果定是事倍功半。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并尝试了新课程落实中的心理德育渗透。
  一 “听”得入境,“境”中育德
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述的语言是学生课堂上获得的主要信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求体现出对学生的情育、智育和德育。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句表达通顺准确、快慢适宜、富有抑扬顿挫之感等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教师课文的范读,文章的讲解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等等,无论是内容的设计,还是形式的设计,都应给学生以一种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心入其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这种情境中得到感染、得到教益,让学生在心灵得到慰安,得到熏陶。
例如教阿累的《一面》时,我用深情的语调导入: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举国上下,一片悲恸;爱国青年,失声痛哭。这位伟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当时的进步青年阿累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一言一行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他便用饱含感情的笔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的回忆录——《一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深刻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吧。在教师的这种情境中,学生听得了教益,增强了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在教议论文《理想的阶梯》时,先设置一个谜语情境: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它不生在天上,也不长在水里,它没有人去种,却永远扎根于人们的心里。有人说它是灯塔,有人说它是翅膀,有人说它是路标,没有它,灵魂的天地只能让给空虚!同学们,你们猜猜它到底是什么?(学生猜后板书“理想”)。这样的开篇语,使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而且激起了学生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