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高中札记——语文课德育渗透札记
作者:华油一中 邢建军 时间:2006/5/24 11:31: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35
这是几位上大学的学生假期来校时跟我讲的话,他们所说的“札记”是类似于日记的自由式作业。只不过要求较特别,札记可抄美文,可评析鉴赏;也可记录心情,写作文章;也可整理笔记,积累学识。内容所涉甚广,关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文字皆可入文。我的初衷,是促使其一多读文章,拓宽视野;二要常与语文见面,不致生疏。学生把它当作积累素材宣泄情感的园地;我把它作为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平台,作为敦品砺学的一块方田,勤耕不辍。札记每周一收,或评析,或激励。从现实入手,缘古今人情,扣时代脉搏,激荡其心胸,震撼其心灵,使之明其理,悟其道,坦坦荡荡,为人做事。渐渐的学生语文素养明显提高,而学习热忱、情操品格也逐步提升。课余时间,他们常聚在一起翻开札记,互相谈论札记内容及其中评语,那种神态常常是自豪的,美美的。
札记,只是语文作业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倾注其中的是一腔热忱,赋予的是一片爱心,于苦痛烦恼则帮其减免排遣而得欢乐,于畏惧彷徨则助其驱除而变镇定勇猛,于荒废怠惰则为其树标杆,砺其志而趋勤勉,于顽劣颓唐则引导其弃歧途,入正路,而成真善方正之品格,——如此,札记不单单是一种作业,而更是一柄调谐的钮,一根砭治的针,一把锻铁的锤,它可以解心结,医愚顽,它可以铸“金刚”。受益者,难怪每每向人说“我真想再回到高中,重写我的札记”,因为在札记中横斜着他们心灵成长的几行脚印。
“我真正懂得了母亲的爱”
德育,即培育其德性。世风的影响,应试的压力,致使学生眼中只有自己,心中没有父母。不知孝敬,反多苛责与索取。这种“惟我”自私的心理,长此以往极易形成排他人格,为人孤寂寡欢;倘施之于社会人群,大多不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很难与他人合作共事,影响自己与他人的工作生活及前途。
教学中适时地矫正这种心理极为必要。
《我与地坛》一文有这样一个细节, "母亲"已经死去,作者史铁生回想到母亲生前的言行,深为自己不理解母亲的苦衷而后悔不迭。在导读此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理解了母亲的爱?学生读后回答是通过“设想”,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明白了“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真正懂得了“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充分理解这一点后,我又设问:我们的母亲还健在,她爱你吗?你能感受到她的爱吗?你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思考的间隙,我播放了《懂你》(mtv)。基于他们平日对母爱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反而与母亲顶撞争吵的现象,基于短片里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劳苦的场面,他们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
观看过程中,有的沉默不语,神情庄重,有的托腮忘情,泪眼盈盈 。他们在思考,他们被感动。之后他们动情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时时用爱护卫着我们。当我们有了痛苦烦恼时,可以向她倾诉;而她的痛苦我们却常常忽略。我以后一定用心去关心我的母亲,不能让她总为我操劳。”
“作者是不幸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用他的文章去向世人宣告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理解 ;母亲伟大的是,她为了我们的成长,青丝染成白发,青春而至枯老;我要报答这种伟大的爱,用我的奋斗与辉煌。”
……
颐养孝亲之情于情境之中,情真,意固。
结语
创新,关乎思维与智慧。而宽松的环境,平和愉快的心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氛围的营造常常为开启思维闸门,高效率的运用并创造智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创新又关乎人之德性,有了服务于人的宏愿,才有创新之动力;而坚忍的品格、不屈的意志、奋斗的豪情以及乐观的心态总是创新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语文教学于诗词的吟咏,美文的鉴赏,事理的辨诘以及实事的思悟之中,恰恰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这些可贵的品质,这正是语文课的“春风自化雨,润物总无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