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自然花盛开——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
作者:盐城市伍佑中学 李慧芳 时间:2006/9/28 6:34: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08
如语文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
我们的新教材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 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报任安书》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司马迁献身《史记》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司马迁,交流司马迁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二 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累了课外的很多格言警句。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这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