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 资源简介:
约2440字。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陕西省旬阳县神河中学 魏祎
我们常听人说:“这种损人利己的事,绝对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来担保。”人格,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和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逐渐形成的心理品质。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环境影响直至成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对人格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素质教育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潜心研究的课题——人格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几年来,我一直在总结: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体现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宝。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且还应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教学必然会对学生的人格发生潜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在学习《爱莲说》时,将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人格尊严的影响。在学习《海燕》时,就会与“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种不屈的革命精神所同化,将语文教学融入到人格培养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
二、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培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才算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目标。凡语文教师无不知晓屈原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许多名人志士的高尚人格,但如何将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即,如何寓人格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首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