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叙事: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汇江河

作者:百里洲中学 张春梅  时间:2012/12/25 8:49:58  来源:wzwzwz原创  人气:1983
  摘抄可以抄写新鲜的好词,精彩的句子,优美的段落,使自己语言更丰富,句式变得灵活多样。
  .摘抄可以抄哲理性句子、好詩、名言警句,学会思考、明白有益的道理。
  .摘抄可以记下有趣的故事和知识性的东西,积累议论的材料。
  .摘抄可以记下一些触发性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语言积累。而摘抄,就是一种丰富语言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部分教师都重视给学生布置摘抄的作业,从摘抄格式,摘抄内容详尽的辅导,到摘抄作业的批改甚至成果展示,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可调查发现,众多学生却仍然存在“泛泛而读,泛泛而摘;为摘而摘,摘后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在写作中的灵活运用,使摘抄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高读书摘抄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读,精心摘;摘中学,摘后用”,我以名篇美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四和”摘抄:
  一、“看”和“想”。
  孩子是“天然的探索者”,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想去发现。对于阅读摘抄,我们就可从这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看题目,猜一猜”。拿到一篇文章,先由题目猜一猜:你觉得作者会写什么(内容)?怎样写(写法)?
  2、“猜完后,想一想”。如果是我,就这个题目,我会写什么?怎样写?
  通过“看”、“猜”、“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想看、我要看、的种子在心底悄然萌芽,想读,是读好的前提。
  二、“读”和“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阅读文章,此时,既要让学生尝试在文中探索发现、寻找自己的答案,也要指导学生牢牢记着徐特立老先生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在文章上留下自己的想法。
  1、读中想。阅读的时候,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懂了什么没明白?什么地方特别有趣特别吸引你?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2、读中注。把最吸引、打动自己的地方,如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新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表达方式、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用“?”“﹏”“☆”等不同符号划出。
  三、“品”和“写”
  迷人的风景已经出现,接下去当然就需要细细欣赏并好好珍藏了。
  1、“品味”。把自己标注的好词佳句妙段好好地玩味一番:这个词为什么用得特别好?能换吗?这个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意境?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写?……让自己的体验和语言在反复斟酌中得以不断提升。
  2、“抄写”。边品味边把文中自己标注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可进行分类,如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另外可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给摘抄内容配上简洁大方的图画,各式各样的边框等,做到图文并茂。
  四、“翻”和“记”
  如果一本摘抄本在摘录后就束之高阁,自然就只具备了“收藏备忘”功能,而丧失了其应有的“借鉴内化”功能,优美语言只停留在当时的纸面上,而没有完全进入学生个人的语言储备里。因此,摘抄本也需“常新常看,常看常新”。
  1、“常翻”:首先,定期设立阅读欣赏课,让学生先就自己的摘抄内容静静地自悟、欣赏一番,然后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句段与同学交流;其次,可在班内搞几次“漂流”活动,让自己与他人的摘抄本在更多人的手中传阅、交流。
  2、“常记”: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可利用早自修、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背成语,背古诗,朗诵比赛……对竞赛活动中获胜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样,让学生把摘抄的知识派上用途,成果得到展示,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大量的精彩词汇、句式、段篇得以积累储存。
  “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汇江河”,通过持之以恒的“四和”摘抄,既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及经验得到丰富,也使学生语言仓库得以夯实,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更为他们的一生留下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与赏识,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信心,从而创造更大的奇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