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选材失败辨析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写作文没有材科,其实,“有米之炊也难为”。很多考生在应试作文中觉得有很多材料,可是却有一种误入森林,不辨东西的感觉;或者头脑里面就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乏味材料;或者干脆把材料不分轻重主次地罗列出来;或者干脆凭空捏造……这种种现象,都是应试作文中选材之大忌。
选材要典型,内容要充实,这是写好文章的两大侧面。如果是50分的作文,该项的分值通常有如下四个等次:一等,选材典型,内容充实、具体、深刻,20-16分;二等,选材比较典型,内容比较具体、充实、深刻,15-12分;三等,选材不够典型,内容欠具体,不充实,10-6分;四等,选材不典型,内容空洞,贫乏,不健康,5-0分。
应试作文中选材失误通常表现为材料道听途说、陈旧乏味、大而不当、无关痛痒、抽象笼统几个方面,这是与选材成功相对应而言的。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道听途说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指我党的工作作风而言的。写作文选材理同此。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中,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意义“深刻”,为了使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感情矫揉造作,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弦的。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欢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连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这样虚假的作品。当然不会得高分。如有位考生写《我的奶奶》,文中写自己有一次考试得了100分,回到家把这一喜讯告诉给奶奶,“奶奶听了,脸上笑开了花,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显然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情节,一位老奶奶,再高兴也不会“跳”起来的。
当然,不要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并不是说作文时非要写真人真事,写作不是照相,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入作文时,不可能完全照录。在具体写某人、某事、某物、某景时,常常需要“添油加醋”,补充想象。如巴尔扎克所说:“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现实。”作文也是文学创作,当然可以用想象虚构的方法。如有位考生在写作《心愿》时,作者用听来的材料,结合自己熟悉的农村民俗风情,想象虚构出“山媳”这一村妇形象。文中也写了求神拜佛的材料,但他不像有的考生那样写成祈求神灵保佑自已金榜题名,不加分析,不加贬斥,而是巧妙地把求神拜佛这一材料融入“山媳”的故事里。作者细写“山媳”上香,旨在说明乡村间“养儿接后”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反衬“山媳”后来毅然结扎,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是何等不易!
这个事例启迪我们,想象虚构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它不等于凭空捏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
要克服写作中选材道听途说、凭空捏造的毛病,就必须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深入地体验,想象虚构也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巴尔扎克说得好:“在自己的这个供想象的后院里,谁没有一些最精彩的题材呢?不过在这种初步的工作和作品的完成之间,却存在着无止境的劳动和重重的障碍,只有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多观察生活,加入“想象”这一催化剂,让凭空偏造的材料远离我们的作文。
2 “文章最忌随人后”
——陈旧乏味
“鹦鹉学舌”,再美的语言听多了也会厌。选材时如果选择那些为人一再用过的陈旧东西,缺乏新意,势必使人看了感到乏味。如江苏省南通市某年中考作文题《在重兴学雷锋之风的日子里》,很多考生选材时又不由自主地写捡到钱包交给失主、救助落水儿童、帮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