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炼字赏古诗
教学目的:1、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2、学会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炼字的基本内容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炼字题的语言表述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这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炼字”,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便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板书课题)
二、知识阐述:
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必然是凝练的、含蓄的。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因此留下了很多“炼字”的佳话趣闻。大家能举出一些事例么?
(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边总结:唐朝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以及“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改动,齐已的“一字师”,宋祁的“红杏尚书”,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等。)
(一)炼字的基本概念:
说了这么多“炼字”的掌故,那到底什么是“炼字”呢?(思考,明确:)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像刚才大家所举的实例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韩愈认为从诗句可以知道诗人是在夜间造访,而且是到一隐居之所,倘若这里用个“推”字的话,则明显带有唐突擅闯之意了,这样就显得诗人不太礼貌,于所营造的主人居所的环境氛围也不太切合。所以还是应该先敲门较为妥帖,因而用“敲”字更好。一席话令贾岛茅塞顿开, “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一种趣味,或者说是一种责任。
但是炼字究竟到什么程度算作最好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具体表现在诗歌中有三个方面:
1、 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
2、 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
3、 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