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29字。
语文教学的活力之源——语文实践活动
韶关二中 李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教学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教学的眼光仅停留于课本知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更多的实践条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用语文。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身边现有的、随手可拾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从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一、 利用文本 ,把握活动时机。
在我们现有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有许多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想像,去揣摩,很多精彩的内容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处,在学生想表达又苦于没机会表达之时,把活动引进语文课堂,通过表演、说话、写话等形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
如《坐井观天》一课,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做事、学习都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笔者曾观摩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课,她针对好几名学生认为“青蛙是不会跳出井口的,因为青蛙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的想法,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跳出井口?有位学生说:“可以拍一些风景照片,寄给它,这样它总知道自己错了吧。”也有学生说:“可以编一首儿歌,唱给它听,让青蛙知道外面真的很美。”还有一位学生说:“在井口放一台电视机,然后为它播放风景录像片,让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们议论纷纷,想像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然后启发他们把自己的设想编成一个故事,一段情节,找一位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这样,孩子们在说话、表演的过程中,就不仅训练了思维,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写作,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感到困难甚至痛苦的,除了缺少生活积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教师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时机,就能有效地打开他们的想像空间,写出生动活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