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见成败——浅析《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的语言及说话方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620字。
细节之处见成败
—浅析《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的语言及说话方式
老河口市江山中学 刘峰 邮箱:569029344@qq.com
内容摘要: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刘邦的语言呈现出谨慎、机智,有城府,对下属的信任和依赖等特点,项羽的语言却显得生硬、仓促、简单、自负、没有张力。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刘邦 项羽 语言 说话方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六课《鸿门宴》讲述了刘邦和项羽在一次宴会上的政治斗争。文章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最后以刘邦的化险为夷而结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刘邦、项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前人已经有很多论述,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刘邦善于运用人才,听取下属意见,胸有城府,而项羽则是刚愎自用,暴躁简单等。在刘邦已经取得天下之后,曾对自己帝业的成功作了一个总结:“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在鸿门宴这次斗争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文章写刘邦和项羽的正面交锋并不多,主要是他们的部下所表现出来的交锋,甚至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从张良、樊哙、范增的行为和论断中就可以看出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本文主要是从《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语言和说话方式的角度切入,联系前人的观点来分析其与二人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因为一个人语言和说话方式中包含了他的阅历和智慧以及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改变的。
在刘邦的语言中“为之奈何”出现了三次,都是向张良询问。第一次是张良告诉了项羽要攻打他的消息,“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第二次是知道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时,“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第三次是刘邦对自己的不辞而别感到不安,“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4]作为一支部队的统帅,刘邦遇到困难时的“为之奈何”并非完全是束手无策,而是另有深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在处理曹无伤告密的事件:“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5]迅速、果断、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