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說文解字word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4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7/12 15:20: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85000字。

  說文解字第一篇上
  一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弌 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元 始也。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从一。兀聲。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說非。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已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顚也是。次釋其形。若从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
  天 顚也。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凡門聞也、戸護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求義則轉移皆是。舉物則定名難假。然其爲訓詁則一也。顚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爲凡起之偁。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从一大。於六書爲㑹意。凡㑹意合二字以成語。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丕 大也。見釋詁。从一。不聲。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隷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作?、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吏 治人者也。治與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从一。从史。此亦㑹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爲體。以史爲用。一與史二事。故異其詞也。史者、記事者也。史亦聲。凡言亦聲者、㑹意兼形聲也。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有兼六書之二者。力置切。一部。
  文五  重一此葢許所記也。每部記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凡部之先後。以形之相近爲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爲次。顏氏家訓所謂櫽栝有條例也。說文每部自首至尾次弟井井。如一篇文字。如一而元。元始也。始而後有天。天莫大焉。故次以丕。而吏之从一終焉。是也。雍熙校刊部首某字說解爲大字。已下說解皆爲夾行小字。絕非舊式。
  𠄞 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𠄞。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𠄞。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𠄞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𠄞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𠄞、?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凡𠄞之屬皆从𠄞。時掌時亮二切。古音第十部。
  丄 篆文上。謂李斯小篆也。今各本篆作?。後人所改。
  帝 諦也。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毛詩故訓傳曰。審諦如帝。王天下之號。从𠄞。朿聲。都計切。古音第十六部。
  𢂇 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𠄞。𠄞古文上字。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體異。必云𠄞古上字者。明非𠄞字也。徐鍇曰。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䇂俗本䇂下有言。非也。言从䇂。舉䇂可以包言。示辰龍童音?皆从古文上。古文示作?。古文禮作?。古文辰作?。此古文从一、小篆从𠄞之證。然則古文以一爲二。六書之假借也。
  旁 溥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曰。㫄魄四塞。張揖曰。㫄、衍也。廣雅曰。㫄、大也。按㫄讀如。與溥雙聲。後人訓側。其義偏矣。从𠄞。闕。闕謂从?之說未聞也。李陽冰曰。?象㫄達之形也。按自序云。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分別讀之。方聲。凡徐氏鉉鍇𠄞本不同、各从其長者。如此處鍇作方聲闕。闕字在方聲下。於未聞从?之說不瞭。故不从之是也。後不悉注。步光切。十部。
  𣃟 古文㫄。以許說推之。亦小篆从二、古文从一也。
  𣃙 亦古文㫄。李斯改一爲二。則爲小篆。
  雱 籒文。詩。雨雪其雱。故訓傳曰。雱、盛皃。卽此字也。籒文从雨。衆多如雨意也。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今人不知㫄雱同字。音讀各殊。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
  𠄟 底也。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轉注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从反𠄞爲𠄟。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𨳌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𠄟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 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
  文四  重六
  示 天𠂹象。見吉凶。見周易𣪠辭。所㠯示人也。从二。古文上。三𠂹、謂川。日月星也。觀乎天文㠯察時變。見周易賁彖傳。示神事也。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聖人因以神道設敎。凡示之屬皆从示。神至切。古音第十五部。中庸、小雅以示爲寘。
  𥘅 古文示。所謂古文諸丄字皆从一也。
  祜 上諱。言上諱者五。禾部秀、漢世祖名也。艸部莊、顯宗名也。火部炟、肅宗名也。戈部肈、孝和帝名也。祜、恭宗名也。殤帝名隆不與焉。伏矦古今注曰。隆之字曰盛。亦當言上諱明矣。而五經異義云。漢幼小諸帝皆不廟祭。而祭於陵。旣不廟祭矣。則不諱可知。此許沖奏上時。於隆字不曰上諱所由也。諱止於世祖者。記曰。旣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徇於宫曰。舍故而諱新。故、謂高祖祖之父當遷者。杜預亦言自父至高祖皆不敢厈言。計許君卒於恭宗已後。自恭宗至世祖適五世。世祖已上雖高帝不諱。葢漢制也。此書之例。當是不書其字。但書上諱二字。書其字則非諱也。今本有篆文者。後人補之。不書故其詁訓形聲俱不言。假令補之。則曰祜福也、从示、古聲。祜訓福。則當與祿禠等爲類。而列於首者、尊君也。古音第五部。
  禮 𡳐也。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𡳐、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𡳐。此假借之法。屨、𡳐也。禮、𡳐也。𡳐同而義不同。所㠯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从示。豐者行禮之器。豐亦聲。靈啓切。十五部。
  𠃞 古文禮。
  禧 禮吉也。行禮獲吉也。釋詁曰。禧、福也。从示。喜聲。許其切。一部。
  禛 㠯眞受福也。从示。眞聲。此亦當云从示、从眞、眞亦聲。不言者省也。聲與義同原。故龤聲之偏㫄多與字義相近。此㑹意、形聲㒳兼之字致多也。說文或偁其㑹意、略其形聲。或偁其形聲、略其㑹意。雖則渻文。實欲互見。不知此則聲與義隔。又或如宋人字說。衹有㑹意。別無形聲。其失均誣矣。側鄰切。十二部。
  祿 福也。詩言福祿多不別。商頌五篇。㒳言福、三言祿。大恉不殊。釋詁、毛詩傳皆曰。祿、福也。此古義也。鄭旣醉箋始爲分別之詞。从示。彔聲。盧谷切。三部。
  禠 福也。見釋詁。張衡東京賦曰。祈禠禳災。从示。虒聲。息移切。字林弋爾反。十六部。
  禎 祥也。从示。貞聲。陟盈切。十一部。
  祥 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从示。羊聲。似羊切。十部。鉉本此下有一云善三字。淺人所增。一書中此類不少。
  祉 福也。見釋詁。从示。止聲。敕里切。一部。
  福 備也。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按福備古音皆在第一部。曡韵也。鉉本作祜也。非。祜正世所謂福也。从示。畐聲。方六切。古音在一部。
  祐 助也。古衹作右。从示。右聲。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祺 吉也。周頌曰。維周之祺。釋言曰。祺、祥也。祺、吉也。从示。其聲。渠之切。一部。
  禥 籒文从基。基聲也。古其基通用。如尚書丕丕基、伏生作㔻㔻其是也。
  祗 敬也。見釋詁。从示。氐聲。旨夷切。古音凡氐聲字在第十五部。凡氏聲字在第十六部。此廣韵祇入五支、祗入六脂所由分也。鉉所據唐韵。祗、旨移切。是孫愐祗入五支。遠遜於宋廣韵所改定矣。經典釋文於商頌上帝是祗諸時反。則又𨷻入七之。於孔子閒居諸夷反。則固不誤。此等學者所當審定畫一也。
  禔 安也。本安下有福。今依李善文𨕖注。从示。是聲。司馬貞引說文市支反。此說文音隱所載也。唐韵切同。十六部。易曰。禔旣平。周易坎九五。祇旣平。釋文曰。祇、京作禔。按許自序所偁易孟氏。京房受易焦延壽。延壽嘗從孟喜問易。虞翻自言臣高祖光、曾祖成、祖鳳、父歆、皆治孟氏易。至臣五世。翻注此爻云。祇、安也。然則孟易作禔訓安甚明。翻本作祇。謂祇卽禔之假借。與何人斯鄭箋正同。氏、是同在第十六部。得相假借。
  神 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天神引三字同在古音第十二部。从示。申聲。食鄰切。
  祇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从示。氏聲。巨支切。古音十六部。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无祇悔。釋文云。祇、辭也。馬同、音之是反。此讀祇爲語辭、適也。五經文字、廣韵作衹者是也。又云。鄭云病也。此讀祇爲疧。與何人斯同也。又云。王肅作禔、時支反。陸云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韓伯祁支反、云大也。音讀皆在第十六部。通志堂刻作无祗悔、則誤。○又祇旣平。唐石經作衹。釋文云。京作禔、說文同、音支。又上支反、安也。其讀亦皆在十六部。又云。鄭云當爲坻、小𠀌也。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云當爲者、以音近之字易之。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擬之。此云當爲、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五經文字衣部曰。衹、止移切、適也。廣韵五支曰。衹、章移切、適也。唐石經衹旣平。左傳衹見疏也。詩衹攪我心。詩、論語亦衹以異。字皆从衣。正用張參字㨾。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其字从衣。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歟。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不畫一。韵㑹則从示之祇訓適也。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从衣。與唐不合。
  祕 神也。魯頌閟宫有侐箋曰。閟、神也。此謂假借閟爲祕也。从示。必聲。兵媚切。古音在第十二部。質櫛韵。
  齋 戒絜也。祭統曰。齋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齋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齋是。此以戒訓齋者、統言則不別也。从示。𠫼省聲。謂減𠫼之二畫。使其字不䋣重也。凡字有不知省聲、則昧其形聲者。如融蠅之類是。側皆切。十五部。
  𪗓 籒文齋。从?省。凡籒文多䋣重。
  禋 絜祀也。韋昭注周語同。釋詁。禋、祭也。孫炎曰。潔敬之祭也。各本作潔。依玉篇作絜。一曰精意㠯享爲禋。凡義有兩岐者、出一曰之例。山海經、韓非子、故訓傳皆然。但說文多有淺人疑其不備而竄入者。周語。内史過曰。精意以享、禋也。絜祀二字已苞之。何必更端偁引乎。舉此可以隅反。从示。垔聲。於眞切。古音在十三部。尚書大傳以湮爲禋。
  𡫻 籒文。从宀。
  祭 祭祀也。統言則祭祀不別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㑹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祀 祭無巳也。析言則祭無巳曰祀。从巳而釋爲無巳。此如治曰亂、徂曰存。終則有始之義也。釋詁曰。祀祭也。从示。巳聲。詳里切。一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