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阿房宫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温故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但在当时,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比如秦始皇,灭六国、修长城、一统天下,何等雄壮!再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破釜沉舟败强秦,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可称一代壮士!
关于“秦灭六国”这一历史事件,更是历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乐此不疲的话题,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此做出评价和议论,写出了大量名篇名作,其中以议论秦亡国原因的为多,还有论述六国失败的原因的,最著名的有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牧的《阿房宫赋》。
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我们在期中考试之前已经学过了。现在先来回忆一下,在这篇政论文中,贾谊对“秦亡国”这一事件做出了怎样的评述?(由秦的所作所为,推演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虽然在这册课本中没有出现,但它和《过秦论》、《阿房宫赋》一样,都是高考必考的文章,因此在这里也补充一下《六国论》的基本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回去可找到《六国论》的原文,注意区别,比较背诵)
这些观点都是以从政者的眼光来看的,他们都选取了秦朝的政治手段作为自己文章的切入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由文学家所写的文章——《阿房宫赋》。通过它与《过秦论》等的比较,我们来看一下文学家与政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
三、学新
1、有关背景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很多文言文章(包括诗歌)在朗读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有些字明明是这个音,却非要读成另外的音——这就是汉字的发展导致的古今异音的现象。有些情况下就必须要读为古音才顺口(“远上寒山石径斜”)。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尚有一“阿房村”);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还有一说是因为宫殿离咸阳很近,阿房,犹言近旁。“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汉书》)。但据《史记》记载,似以第一种说法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于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发徒卒(预备役部队和在押犯人等)七十余万人,开始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