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00个字。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浅谈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庆市万盛区东林中学 侯小林
“不动笔墨不读书。”如若我们纯粹地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难想象,学生除了成为被考的机器外,的确,要学生们走向社会,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恐怕是很困难的。而如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想,无论考试如何变化,特别是越来越侧重于学生素养测试的今天或明天,也应该不会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这是我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最深的感受。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对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选锗、谋篇布局、表达和文体特点等内容进行揣摩,还需要学生在揣摩中学会用特定的符号圈点勾画或用简明的文字进行批注。知识要点要勾画出来,阅读心得、见解、疑惑要写下来。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不仅方便灵活、针对性强而且利于巩固记忆、诱发新的思考的边阅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请相信,随着学生习惯的形成,是很难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会得以提高的。
这种读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地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阅训练中,逐步地培养学生由易到难地作好笔记。怎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呢?我认为可以从分四个步骤进行具体作。
一、初读:注音释义,圈词划句。
初读课文,粗略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做好三件事:
1、批注生字难词。
除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弄清字词含义外,特别注意勤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处理自己不认识的生字难词,那才是自己阅读中应该吸收和积累的基础知识。该注音的要注音,该释义的要释义。要让学生明白,批注在课文(或其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在朗读复习课文时,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留意它们,这样,就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识记作好了准备。在以后理解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就会牢固地记忆这些枯燥而无味的“死”知识,何乐而不为呢?特别是遇到疑难词语或多音多义字,如果能再借助于书页的空白时时批注,随着学生学习课文(或内容)的加,久而久之,之样的积累方式,在毕业考试中,还用得着专门花功夫去为难以“识记”而苦恼吗?
2、圈划重点词句。
读到文章中自己认为很精彩的或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要认真地圈出来。自己感觉很重要的句子,如:名言警句、中心句、主旨句等等,要用横横线标注以突出出来,感觉特别重要的句子,可以用重点线:双横线或波浪线等画等标注清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