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00字。
说理·如何设置分论点
湖南娄底市蓝圃学校 刘勇
高考时,如果我们把话题写成议论文,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许多同学却把议论文写成了论点加论据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没有理论上的深度,不符合高考发展等级中“深刻透彻”的要求,因此很难在高考中获取高分。那么,大家想不想找到一条让说理深刻透彻的捷径呢?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很想给大家一条这的样的捷径,也很想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支点,但老实说我不能做到,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但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方法,让大家学会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一些。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说理专题之五,如何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
要设置分论点,需要我们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与设置分论点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也可能说是互为因果的。但今天我们不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但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故事的名字叫“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某日,课堂上,有一位老师想看看一学生智商如何,问他“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下面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是说会震得耳朵很疼吗?”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
“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算不算怀孕了的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鸟?”
“没有。”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没有花,就十只。”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老师,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的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看似简单而常见的问题,如果能够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4年高考作文话题是“家庭教育”
背景: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这个大话题太大,不好说,我们把它化成小话题“溺爱”,下面我们针对“溺爱”进行一次“如何设置分论点”的训练。
总的来说,设置分论点的方法是五个。一、因果分析。二、比喻分析。三、效应分析。四、条件分析。五、辩证分析。
下面我想就“溺爱”来谈一谈我的分析,然后大家来评一评老师的分析是否达到了深刻透彻的标准。
一、因果分析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观点:家长溺爱孩子有多方面的原因
1、文化角度
溺爱孩子是几千年来传统思想在作怪。
作怪的第一个思想是封闭思想。中国历来有“家天下”的传统。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传统向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不分”的观念使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家庭细胞”的地位甚至高过一切,家族里面的事情,那是谁也管不着的。因此,孩子也就自然地被当成了家庭私有财产而加以特别的保护。对孩子的溺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传统的,对家庭财产的保护欲望。
作怪的第二个思想依赖思想。 “多子多福”的观念以直接、间接的形式植根于思想文化的深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要依靠子女来养老。这种思想一作怪,就难免不溺爱孩子。把孩子看成是自身的扩展,看成是自身力量的传递。有了孩子的父母甚至常常会将自己的满腔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溺爱孩子实际上是某些家长的一种自私行为。
2、心理角度:
溺爱孩子反映了某些家长的一种补偿心理。
第一种情况是物质补偿。那些有工作的父母,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学习,感到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照顾。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孩子,或者父母离婚的孩子,父母总会觉得对孩子有亏欠,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补偿他们,这些父母常常会特别溺爱孩子。为了弥补损失,她们就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很多东西,让孩子生活舒适,尽情享受。
第二种情况是事业补偿。他们想让孩子做他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想让孩子成为他们自身的延续。许多父母不是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而是当作他们自己的“第二次机遇”。
第三种娇枉过正。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管教得特别严厉,所以到了他们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走入另一极端,对孩子完全放任自由。
3、社会角度:
第一个原因是:只有一个孩子,不对他好对谁好。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当然就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并很自然地认为,反正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对他好还对谁好?!而在一个有四个或五个小孩的家庭里,孩子受到溺爱的机会就要比独生子女要少得多。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环境不安定。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溺爱孩子是因为我们实在放心不下。整个社会对儿童的保护措施还很不完善。儿童经常面临着交通安全、无端受虐待,甚至人口贩卖等危险。我们的父母能不对孩子倍加爱护吗?难怪幼儿园组织孩子到公园游玩,背着包拎着水的爷爷奶奶们在后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担心孩子会在街上出什么事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就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溺爱这种“过分保护”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溺爱问题,不只是我们父母一厢情感的事情。
二、比喻分析运用“比喻”这一形式来设计分论点,有助于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又能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写高考作文要想在发展等级里的“新颖”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就可以在写议论文时使用比喻分析的方法。
有一篇文章叫“女儿如水”,用作比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形象生动且新颖的效果。其中的比喻是这样的:
贾宝玉曾说过:女儿家都是水做的。细细思之,这世间确实是“女儿如水”的……
有的女儿如池中水:温柔娴静,一团和气。
有的女儿似山泉水:清纯甜美,欢快活泼。
有的女儿如地下水:含蓄稳健,内敛情长。
有的女儿如冰川水:玉骨冰肌,遗世独立。
有的女儿似井中水:一心给予,别无所求。
有的女儿如海水:襟怀博大,气度不凡。
有的女儿如露水:晶莹无瑕,千娇百媚,可谓倾国倾城,但其暮至朝逝,转瞬无踪,只留下“红颜多薄命”的感叹。
对“溺爱”,我们也可以打下面的一些比方:
溺爱是孩子的一剂毒药
溺爱是一种甜毒品
溺爱是扼杀孩子未来的刽子手。
溺爱会使孩子患上精神上的软骨症。
溺受是孩子与人交往时不可逾越的鸿沟。
溺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敌
沉醉于溺爱中的孩子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
三、效应分析: 效应分析是指从揭示话题内涵的角度去设计分论点。它的基本方法是用话题造一个句子。话题是褒义词,可朝它的正面作用方向去想;话题是个贬义词,就从它的负作用即危害去想。
因溺爱是个贬义词,不好从正面去想,我们把溺爱变换一下,变成“母爱”来说。
比如:有一篇文章《母爱》,运用“比喻”的方法,从话题的正效应去设计分论点,将母爱的方方面面写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
……
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爱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
母爱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
母爱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母爱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
母爱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
母爱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