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不能承受之轻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华晓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情感处理不当实在是我们的学生朋友成长道路上的陷阱。而帮助学生架起一道跨越误区的桥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不容回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要帮助学生摆脱雾里看花、水中看月的局面。
近日在有关报纸上获悉,南宁市中学校园竟有“红娘”竭力撮合同学“好事”。在早恋难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之时,生活在21世纪的中学生们又“发明”了新的早恋“催化剂”——校园“红娘”,这更加深了家长和专家的忧虑。校园“红娘”的出现,必将使中学生早恋“批量化”和“规模化”,无疑会扩大早恋学生的范围,对整个学风造成严重损害。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有些过分的想法,这应该被理解。但是,男女生间的情感本来就很微妙,双方如果不揭穿,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自然转化,大事化小。但是,如果揭穿了,小小年纪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感情的旋涡中,不但会影响学习,甚至可能贻害终身。而校园“红娘”充当的就是揭穿双方微妙感情的角色,她们所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
升入高中的学生,心理学家称他们是青年早期,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却仍然是孩子。他们常常想独立决定自己的事,但许多父母又事事不肯放手,这种心理的突变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变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困惑,涉世不深的他们极容易在这种矛盾着的情绪里步入亲情与友情两个误区,即与父母心理的疏远和与异性友情的升温。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父母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大。然而多数孩子的学业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加之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使父母本来放不下的心又多了许多牵挂。于是家庭中望子成龙的普遍愿望与负效应的辐射也不时地给学生增加压力,学生望学兴叹,望考生畏,对父母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
心理学认为:爱是吸引别人的情绪和欲望,是一种感情上的依附。当父母的爱不再吸引他们的时候,那原本充满亲情的心理世界就发生了危机。很多学生不再把父母当成心理上的依靠,出现了与父母亲情的危机,潜意识中萌发了与异性间友情幼芽,缺乏教育和诱导就可能步入“友情”的误区。
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多数学生能很快地战胜自我,越过误区,只有少数学生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愈强,人的全部精神状态被卷入的趋向愈大。步入亲情误区的学生很容易紧接着步入友情误区,虽然前者并不一定是后者发生的直接的惟一的原因,但却反映着情感这种心理性质本身的某种逻辑性,因为任何一种情感的产生都是以某种需要为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毫不犹豫的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方面的引航人。
《凤凰周刊》曾对中国留学生海外犯罪现象作过深入的报道,说到一些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绑架勒索的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劣迹,令中外警方头疼。1991年11月1日,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击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位同样来自北京同时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此事曾轰动一时。2002年8月2日,中国留美学生尹湛在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学生宿舍楼里杀死了两名韩国女学生,仅仅是因为尹在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