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7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4/15 10:29: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10000字。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
  命题:汉文化百校联盟    审题:石家庄一中  石家庄二中  正定中学
  注意事项:
  l.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3题。
  “谣”这十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写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县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竞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熊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就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祢,因为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健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使有合用的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恒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县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未的古文,以厦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曲须由知性划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王义运动发展到夸日,已经曲尽7路程。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固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这个别咏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
  l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写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叉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待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D.有些“谣…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诗,有了古体的乐府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
  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有固写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B.我们可以用白活、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划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针一刺度日难”用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短诗。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