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1
- 资源简介:
约5970个字。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班级:姓名:
﹡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ò,量长短]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至[在……的时候]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返”,返回]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2、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渡]江者,其[他的]剑自[从]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那]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地方]从坠。”舟止,从其[代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像]此[这样],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幼时记趣◇沈复
余忆童稚[幼小]时,能张[睁大]目对日,明[眼力]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所以]时有物外之[的]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或者]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