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论新课标下的古代诗歌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邹凤翔
诗歌教学贯穿了小学和中学,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迥异多样的风格吸引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认为不学诗连讲话都讲不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余秋雨)如何使古代诗歌这座长廊在快餐文化、网络文学充斥的今天继续连绵下去,像吸引前人一样吸引今天的学生,语文老师可谓责无旁贷。新课标也对诗歌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美读感受
好的诗歌常常以优美的意境取胜,诗歌教学也应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习古诗的热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法。比如在教授《蜀道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川的易守难攻的地形,近年来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在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不妨先听听歌手的演绎;在学习《沁园春 长沙》时可以从毛泽东龙飞凤舞的书法里感受他的万丈豪情。也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导入语来创设情境。比如在教授《将进酒》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多爱酒,借酒浇心中之块垒,李白尤其钟爱。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又说李白的一生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可以说兰陵美酒酿出了李白醉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倾注诗人一生悲愤的《将进酒》。”
学生进入情境以后,就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读、范读、跟读、齐读。新课标中提倡:“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音韵和谐,可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所以我们应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比如一向沉郁顿挫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为了表达自己的狂喜,就用流利明快的语言和轻快跳宕的语言旋律。八句诗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最后两句连用四个地名,以“即下”、“便下”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神驰千里,渴望飞回故乡的迫切心情,节奏、气势均急如旋风,可以说非这种节奏无以表达诗人激动的心情。读时应深情并茂,设想自己就是作者,诵《满江红》时我就是壮志凌云的岳飞,读《钗头凤》时我就是悔恨交加的陆游,读出抑扬顿挫,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确,有的作品精髓很难言传,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才能有所领悟。我们要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