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歌教学一法
作者:张学兰 时间:2006/6/7 7:35: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51
一、培养语感要注重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高度强调了诵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也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他说:“大抵观书先熟读,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都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常的语文古诗教学中,老师能让学生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就由此而来。
1、读也要讲究方法
首先老师要作好范读和美读。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其次要注意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或默读、或轻吟、或朗读、齐读、
独咏,通过读来达到背的目的。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读得广、读得到位,那做题时就能触类旁通了。
2、读要注重背诵的技巧
读时要揣摩诗人为文的用心,特别要注意作者炼字的特点及方式,且要会抓对偶、设问等修辞才既能帮助背诵,又有助于感知领会。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能注意到“望”、“惜”引领的内容,也就很易烂熟于心了。如宋祁的《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个“闹”字向来被看成“炼字”典范,王国维称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既表现客观自然景物的蓬勃生机,又把景物人格化,使景物化成了人的情思,体现词人对明媚春光的独特感受,因而形成优美清新的意境。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一“竞”字既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状态,与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的“击”字和形容鱼游得自由轻快的“翔”字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者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昂慷慨的情绪。
二、培养语感要注意品
这一步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进一步的把握,是语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酝酿蓄势过程。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字、词、句表现出来的,因此,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从而进入诗人描绘的境界中。
1、 抓住关键词来品。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境界全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和“汉”两字就将普通平凡的“明月”、“关”意味隽永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遇到类似诗句,多读两遍,多咀嚼几遍关键字,诗歌的意境、味道就自然品出来了。
2、 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品味诗人的情感。诗歌为什么具有感染力,就源于它融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高考诗歌鉴赏经常要考诗人的思想情感,故在平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品味字词的过程中去把握思想内容,品味作者情感,所谓“知人论事”是阅读诗歌一定要注重的。比如了解了毛泽东和陆游生活的年代、心胸、气魄等方面的不同,也才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会说梅花“在丛中笑”,而陆游却说“寂寞开无主”和“只有香如故”了。
三、培养语感要注重练
练指的是在熟读和品味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这既是熟读与品味深化、强化的过程,又是语感培养的内化与迁移的过程。
练的主要形式是听、说、读、写,学生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反复训练来增强语感。
练的主要内容应重在抓物象、意象、品意境和体验情感上。学习时,让学生以抓物象为切入点,再把理解诗人描画的形象、赋予的情感放到重要位置,再去揣摩诗人写作技巧,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品味,从而促进解题的能力。这样,长期训练既提高了答题效率又可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以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
练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纠正,使学生自己揣摩、体会、想象,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技能。当然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老师也要讲请要领,如物象、意象、意境、炼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从而把握规律,获得鉴赏诗歌的能力。
当然,诗歌的学习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用心领悟才能入门,这中间,读和品必不可少;而要高考时作好诗歌鉴赏题,练也是必要的,因此三管齐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