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改革作文评改模式,走出作文教学低效的困境
桐乡四中 费晓栋
摘要: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传统评改工作全由教师完成。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这种传统评改模式也被推到革新的前沿,许多教育界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及评改模式。本文试就传统作文评改模式作一点探索,提出“学生评改,教师引导”的作文评改方式,以期减轻我们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变“牵”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走出作文教学低效的困境,作抛砖引玉之用。本文分五块内容:一、传统评改模式的特点及成因;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传统评改模式的弊端;三、“学生评改,教师引导”的评改方式的特点及理论依据;四、与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相比,“学生评改,教师引导”模式体现的六大优势;五、如何指导学生自改。
作文评改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为什么?说白了就是“高负低效”,或者说没有将写作教学落到实处。当然,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模式确也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写作好手,甚至作家。然而,长期以来,它受到教师的质疑、批判,也是事实。
一、 传统评改模式的特点及成因:
(一)、只限于教师评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崇尚师道尊严及教师的绝对权威,有意无意地形成了“教师=真理”的心理定势,形成了教师评改的都是标准答案的错误认识。或者对学生评改作业不放心,在领导和家长前难交待。西方接受美学派认为,文学作品有较强的模糊性,文学语言包含了许多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学生作文虽然还称不上是文学作品,但也具备了某些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评改作文你可以见仁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让学生评改作文,“南钱北魏”不是做了很好的示范吗?从实践结果看,学生评改往往比教师更认真更细心,评改得头头是道者大有人在。
(二)、只限于学生习作的评改。评改形式分四种:
1、 精批细改。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宣传的影响,教师成了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代名词。“不知老师灯光下,多少心血改得成。”也许精批细改在这样的要求下诞生了。眉批、旁批、总批……,字斟句酌,小心求正。
2、 套话批改。阅读了学生习作后当然要写上几句评语,以表示老师已认真看过了。然而每篇评语都要“创新”倒也难事,干脆批上“条理不清”、“主题不明”之类的套话,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3、 分数批改。这是量化的一种手段。如果作文分项打分,学生倒会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够在哪里。可现实批改中教师往往只打综合分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分数相同存在的问题可能并不相同。
4、 重点批改。这种批改方式折中了前几种形式,它如同小组抽查作业,既能了解作业情况,又能实现“精批细改”的方式。可惜每次批改大部分学生未享受到“重点”的待遇,自然会产生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评改方式也同样。下面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