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00字。
论陶渊明散文辞赋的艺术特色
农莉芳
(广西师院中文系 南宁 530001)
摘 要: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反映在他的散文与辞赋中。他散文、辞赋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淳真自然,清新隽永;缘景生情,寓情于境;设想奇特,构思巧妙。
关键词:陶渊明 散文辞赋 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散文、辞赋的创作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技艺为中华民族光学灿烂的文学宝库提供了独具一格的不配篇章。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风采,在文坛上卓越高标,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独具个性的伟大作家。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是时代生活、社会现实和他的人生经历、世界观以及思想感情的反映。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他的经历、世界观,决定他独特的艺术特色。陶渊明一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观、美学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的一个小山村,在大好河山的怀抱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自然真美的长期薰陶,使他形成了“性本爱丘山”(《发园田居》)的酷爱自然的本性。同时,又受他外祖父孟嘉“渐近自然”这一自然美观以及时下“习尚老庄”社会思潮的影响,使他早年就逐渐形成了重自然、爱“真意”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陶渊明主要生活的晋末宋初,是我国中古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各集团之间互相倾轧,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曾经抱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宏大理想,并试图走儒家“济世”的道路,却无法施展抱负和实现理想的陶渊明,几经潜身官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统治者的自私贪婪、骄奢淫逸、虚伪奸诈,以及许多人为追求高官利禄而奔走钻营、互相倾轧等现象,有了亲身的体会。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道德沦丧、人性失真趋伪的社会,因而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指责这个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非常厌恶憎恨这个狡诈虚伪的社会,热切渴望人性返朴归真,恢复良好的社会风尚,以挽救这个道德水准每况愈下的社会。在伦理道德上,他崇尚淳真自然,以“真”作为衡量一切善恶的准则,对于社会,他主“淳”斥“薄”,主张人性以“真”为美,认为只有人性归“真”,世无奸伪,才能使社会还“淳”。“真”与“淳”是陶渊明人性美和社会美的最高标准,他一生追求“真”而厌恶“伪”。正因与那个虚伪丑陋的社会格格不入,故放弃了所谓的“高官厚禄”,与那个肮脏的社会决裂,归隐田园,躬耕自资,宁愿过清贫甚至乞讨的艰难生活,也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的一生,确实就是以“任真”自期其许、自高自傲地走过来的。
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思想,反映在他的散文、辞赋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一、淳真自然、清新隽永
陶渊明散文、辞赋这一特色,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美学观有极大联系。“真”是陶渊明做人和稀量社会美丑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他的散文、辞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他以“真”为文,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加上语言朴素自然,因而清新隽永、真淳自然就成为他的散文、辞赋的重要特色。
晋宋之际,文坛上玄言之风盛行,玄言诗充斥文坛。作家们往往追求雕琢骈俪,这些空洞的道德说教化的诗文,毫无感情色彩,读了味同嚼蜡。陶渊明极力反对这种浮华文风,主张“淳真自然”,他的创作处处出之以“真”,他的散文、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