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8张。附带教案一份,其它音视频资源可在本站找到。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感情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①诞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
②初步发展:20年代,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基)——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
③30年代:流派纷呈,群星璀璨——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的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④40年代:为痛苦、战斗和对胜利的呼唤而歌唱——艾青、臧克家、田间之“中国诗歌会”;穆旦、胡风、郑敏、辛笛等人唱响时代的战歌。
二、 介绍作者的生平故事:
1、 诗化的人生:
“徐志摩应该是幸福的,他坚决地抵拒过别人强塞给他的爱,比如张幼仪;他放恣地追寻过自己的爱,比如陆小曼;他始终忘不掉内心永远的爱,比如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