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00字。
红楼专题研讨
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73
l 推荐文本/73
l 资料链接/74
l 研读交流/77
l 参考选题/78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红楼人物/79
l 推荐文本/79
l 资料链接/80
l 研读交流/84
l 参考选题/85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86
l 推荐文本/86
l 资料链接/87
l 研读交流/90
l 参考选题/90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主题/92
l 推荐文本/92
l 资料链接/92
l 研读交流/96
l 参考选题/96
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98
l 推荐文本/98
l 资料链接/99
l 研读交流/104
l 参考选题/105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文化/106
l 推荐文本/106
l 资料链接/107
l 研读交流/111
l 参考选题/112
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从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但文学作品不能无选择、无安排地再现生活,如何驾驭题材、结构情节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红楼梦》的结构完整而针线绵密,它固然是曹雪芹卓越精湛的艺术创造,却又宛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之痕,是此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所不及的。
《红楼梦》结构成功的关键是作者全局在胸,能够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彼此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
l 推荐文本
宝黛来历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府概况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曲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刘姥姥进府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大观园被抄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l 资料链接
1、俞平伯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一十回 [1]
就结构来说,《红楼梦》超过了以前白话小说的名著。它的结构是完整的,谨严的;同时又是有变化的,不落入公式化的科臼。可惜书没有写完,无从全面地谈它的结构。有一点可以提到的,大概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五十四、五十五两回做它的分界。五十四回记元宵夜宴繁华极盛时,是个顶点,以后便走下坡路。原书大概本计划一百十回左右,恰好当它的一半。五十五回紧接五十四回,文章的境界风格迥不同,好像音乐上的变调,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2、周汝昌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零八回 [2]
我的一个证据是,《红楼梦》从整个来看,到第五十四回是一个大分水岭,好比说就像房脊一样,他从开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