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字)
《我 的 母 亲》 老 舍
深圳滨河中学 王 健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它翔实生动的鉴赏;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它声情并茂的吟诵。可以说语文与生活有着“唇齿相依”的联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体验,就难以有底蕴深厚的语文素养,更难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正因如此,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广东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强调“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全新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其中,高一(必读)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我的母亲》,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酸辛,终生的刚强与贫苦。文章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当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高一学生情感的洗礼,使之理解母爱亲情的深沉含义。
与此同时,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体验情感”的铺垫之作。由此看来,本文不仅应通过师生平行的对话实现师生知识与能力的自然生成,更应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处,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让母亲宽广的胸怀成为儿女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一)知识目标
1、准确概括母亲的个性特征和对我的影响;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理解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生命教育”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1、 学会体味和推敲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 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3、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关注情感,探讨情感问题,从而学会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德育目标:
1、 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
2、 学会关注生活细节,学会在平淡中体验温暖的亲情,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3、 学会更好地象向亲人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母爱虽然是一个永不老去的话题,但由于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宠的生活环境,淡化了他们对爱的感觉,尤其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特区中学生来说,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加之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这样的文章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可以想见,这也会为师生课堂的交往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