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4 20:31: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600字。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设计突破 “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读过(众)                            诗的题目?——《江南春绝句》(众)作者?——杜牧(众)
    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投影:
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
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段。
[说明]高三学生肩负高考重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考虑到“学”的需求,有目的地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旧知,以旧促新,温故知新,以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研习第三段: 学生听录音朗读,边听,边理解,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投影: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语):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