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作文复习指导的一些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970字。
关于中考作文复习指导的一些思考
洪泽县实验中学 胡国宏
2004年中考结束以后,我有幸参加了淮安市中考的阅卷工作,被分配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天,但收获很多。
一、了解了中考作文的批阅流程。
我市中考作文的批阅采用的是“背靠背”的阅卷方式,两位老师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评阅同一份作文并打分,然后由专门的作文质检员核查、合分,对判分差距超过5分以上的作文,由质检组长最后评判,这样就确保了对学生作文的准确评判,体现了公正与客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文的好坏能较好地区分出来。
二、认识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4年我市中考作文的命题是这样的: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位在自荐表中填写“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都感到奇怪:怎么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在自荐表中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饼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
如果她当初填“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肯定不会像“做苹果饼”这么打动人心。那些填擅长运动、音乐、绘画的,可能也就是会打打羽毛球、吹吹口哨或者画画线条而已。但是,他们不那样写,非要填写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细细想来,特长就是我们自己所擅长的某种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我们平时不善于发现,或者不能够正视罢了。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以“认识自己的特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客观地讲,这个命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学生对“特长”的界定较难把握,会将特长与兴趣、爱好混为一谈;其二,“认识”一词有多种理解,可理解为对特长的发现过程,也可理解为对特长的正视过程。其三,“自己”一词的多层含义,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可以是文章中虚构的“我”,甚至是广义的“我们”等等。
正因为这个作文命题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被充分地暴露出来,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有:
①许多学生审题不清,把“特长”理解为兴趣、爱好,单一地表达对所谓“特长”的喜爱之情,而忽视了“认识”这一过程。
②学生长于记事,作文中无论是语言的流畅性,还是叙事的条理性,经过小学及初中三年的训练都趋于成熟,但思想方面却显得十分苍白,往往在单纯的记事之后仓促地结尾,文章缺少深度。
③学生生活面的狭窄在本次作文中暴露无遗。写特长,或者兴趣、爱好,有近六成的内容集中在球类运动或炒菜、做饭这类生活琐事,内容上的相近让人不敢想象,很少有反映学生真正的思想感情的佳作。究其原因,这其实是长期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副面影响,学生多数时间被课堂所占,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出这样千篇一律的文章也不足为奇。
④作文基本功较差,许多学生字迹潦草,涂涂改改,病句、错别字屡见不鲜,标点符号更是很难规范使用,出现上述情况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根本不可能。
上述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一直存在,但由于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习惯性地将它们带进了中考的考场,后果可想而知。
三、对初三作文指导与训练的一些建议。
进入初三,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写作训练,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作文水平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们会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传授给学生许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里因人而异,不必细谈。在这里我想用以前的教学中失误给初三老师提个醒。
①在审题上多加训练,尽快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确保学生在中考作文时不走题,获得基本分。(见参考资料)
②在作文的语言表达上给学生以技术性的指导与训练。如训练人物的描写,除了让学生掌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