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字。
咏吟唱叹见真情——《红楼梦》诗歌浅谈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着数量不少的各种体裁的诗歌。据粗略统计,前八十回中完整成章的诗歌就有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古近体诗、词、曲、赋等各式体裁。这么些诗又将近有一半出自大观园儿女们的笔下的。她们结社咏诗,先后开设了海棠诗社、桃花诗社,所作的诗歌虽然在内容上不外乎歌花咏柳,吟风唱月,但若把它们从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删去时,你却会发现小说的光彩顿时暗淡了许多。
女性吟咏结社,其实在当时是中上层社会大多数女性闺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谢国桢先生曾说:“结社这一件事,在明末已成风气,文有文社,诗有诗社,普遍了江、浙、福建、广东、江西、山东、河北各省,风行了百数年。大江南北,结社的风气,犹如春潮怒上,应运勃兴。那时侯,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就是女士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提倡风雅,从事吟咏。①”明清两代诗社、文社很多。降至清代,女性诗社更多,著名的有“蕉园诗社”、“清溪吟社”、“梅花诗社”、“惜阴社”、“湘吟社”等。她们或相约在节日饮酒赏花,或闺中聚首谈论琴棋书画,或登山泛行,或出游访古探幽,每次雅集,均有诗词唱和。由此不难看出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社团众多和文学集会频繁的情况。曹雪芹正是从此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素材中,集中创造出了贾府这一封建贵族大家闺秀们吟咏结社的生动场景。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它之前的古典小说在诗歌的运用上有着本质的差别。在别的作品中,诗一般都出自作者或说书人的口吻,或用于开头结尾,或用于对人和事的评价,虽然也有出于书中角色之口的吟咏,但是它们常常充当的是展现作者个人才华的“附加品”,或作为增加作品文化色彩的“装饰物”,往往游离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没有做到为人物性格增添光辉的作用。只有在《红楼梦》中,诗词才与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自然地融会在一起,使一百几十首诗歌的绝大部分都成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的有机成分。因此,我们在言及《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时,不能不言及这方面的问题。
、禀赋才情,天真烂漫
清代许多诗论家都很重视对诗人本身的研究。如叶燮标举诗人之“才、识、力[2]”。袁枚也说“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3]看来,这“才”是诗人必备的条件。故袁枚强调“才尤为先……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才之不可已也知足也。”[4]曹雪芹写大观园女儿们吟咏结社的目的就在于表现她们的禀赋才情,因为这是她们性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①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七页
②叶燮《原诗·内篇·下》系统的艺术化,见《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一期
①②分别参见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