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个字。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错误探讨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版)语文第一册第21课《论语〉十则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课文注释为“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即编者将“习”解释为“复习”。此种解释缘于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其实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礼记。月令〉一书中对学习的解释为“学,效也,习,鸟频起也”。学是模仿,习就是鸟不断的飞。意即实践、实习。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说过:“传而不习乎”,意思是对老师教过的知识是否进行了练习和演练。清代的颜元也说过:“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边习过,皆无用也。”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中“习”字的意思应是实践练习之意。第二则“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才是复习的意思。
第二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先看后面的“外人”,共有两处:“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处的“外人”意思是否一致呢?
要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关键在这个“外”字的理解,很显然,这三个“外人”是不同义的。至少第一个是不能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试想,桃花源内的人同外界隔绝了有几百年了,其男女的衣着怎么可能和魏晋时期的人一样呢?他们从秦朝时就已经与外界不通消息了,其衣着应该还是秦朝时人的模样。从渔人的眼中看,他们当然是当时社会之外的人了。所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的解释就应该是“世外之人”。而不是“桃花源之外的人”。因为这是从渔人的眼中所看到的景象。而后面的两个“外人”则可以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因为这是从桃花源内的人的角度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