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740字。
阅 读 训 练 题
(一)也许你还没注意过蚂蚁,因为它太渺小,大微不足道了。
小时候,在西部山区,荒山秃岭里生长不出什么稀罕的物件,更别说有灵性的东西。在干旱的折磨下, 山是一味的荒凉,沟是一味的孤寂。偶尔能碰见一只狐狸,也只是对着你狡猾地望上几眼,瞬间消遁在荒山秃岭之中,让你痴想上一阵。有蛇却不敢玩,村里人说蛇是灵虫,不喜欢人玩它,记仇。而《农夫和蛇》的故事进一步教育我们蛇是毒虫,玩蛇等于玩命。故而遇到蛇,也只是远观。心里还直打鼓。百无聊赖时自然而然地就对蚂蚁熟悉起来。
蚂蚁总是那么忙碌,总见它们行色匆匆,更多的时间是搬运土粒修筑自己的家园。一只只,蚂蚁衔着一颗小小的土粒,匆匆从洞里爬出来往巢口一垒,一转身又进去了,似乎连洞外的风景也不曾多看上一眼。个个如此,精神得很。没有看见过有像人类站在一边监工的,更没有班组长模样的蚂蚁, 即使是偶尔捣毁了蚁巢,那拖着白翼的蚁王出来,也是匆匆然忙忙乎乎,蚂蚁虽:小,但那种集体忙碌劳作场面蔚然壮观。并不亚于人类的集体活动,且比人类的集体活动更秩序更积极更公平。我从没见过偷懒的蚂蚁,离群躲在一边闲谝或者睡觉。即使是离群走失,也是心急如焚寻找同伴的样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蚂蚁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地上有一只死去的蜜蜂,一只蚂蚁发现了它,要将它带回家去。于是蚂蚁扭动着小小的身躯开始往起举,一次、两次、三次……它举了整整一个上午,那种执着仿佛一个执意要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在同伴的帮助下,它终于将蜜蜂举起来,搬回家里去了。对于生命短暂的蚂蚁来说,人的一个上午就是蚂蚁的几年呀。当我第一次面对这只蚂蚁时,激动不已。而我初次高考的失败,大多数勇气便是来自于这只举了一个上午才将蜜蜂举起来的蚂蚁。
我常想,生而为人,我们往往要追求成功。成功的意义无非就像这只蚂蚁一样举起一只蜜蜂来。可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失败者。我们却总要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各种借口,诸如时运不济,小人当道,世风日下,腐败蔓延等等。同时,我们还会为自己找到别人成功的原因,诸如朝中有人,家庭盈富,裙带飘扬,运顺气昌之类,以达到自慰的目的。正是因为人类会为自己找借口,人类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像蚂蚁第一次第二次举蜜蜂那样举不起来的失败。蚂蚁个个是成功者, 因为蚂蚁不会为自己找借口。人类社会是比蚂蚁社会复杂:但对于一个成功者而言, 自身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愚公是颇有些蚂蚁精神的,他移山的愿望是美好的。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没错,倘若按他的想法与做法,毫无疑问,山自然会被挖平。可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子子孙孙”却未必这样想,且并不一定像他那样具有永恒的挖山精神。他们或许挖上一年两年就再没有挖山的意思了,何况如此一辈子,他们就会问人活一世还享受不享受了?就会有骂愚公愚昧的,骂愚公傻冒的。挖山的“愚公”我们已经听不见了,而听到的总是我们苦了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了。探寻一下享受的意义,大概就是不用劳作而就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仿佛劳动就是在受罪。而有些人做得更过分,竟然企图让自己或自己的子子孙孙一出世就享福享一辈子福。
小时候看蚂蚁,从没见蚂蚁吃过东西,便问奶奶它不吃东西还忙碌个啥?奶奶说来到这个世上的都是来受苦的。其实劳作是愉快的,因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带来的,而要创造就必须劳作。愚公的愿望放到蚂蚁身上一定能够实现,蚂蚁能搬倒泰山,能搬倒世上所有的山。至于人,我不敢这样说。
蚂蚁是到处都有的。一只又一只,一群又一群。
蚂蚁是一种兴旺的动物族类,有时兴旺得让人无处下脚。《西游记》中说“扫地恐伤蝼蚁命”,可见蚁族之兴旺自古而然。那么它们的兴旺一定得益于它们的这种精神。人有时候是渺小的,我们应当像欣赏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欣赏蚂蚁,因为某些时候小就是大!
l、①“蚂蚁”为什么会“成功”?②作者是怎样写的?
2、与“蚂蚁”相比,作者认为“人类”失败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二)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