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80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谈《语文读本》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福建福安二中课题组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高中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一辈子受益不尽。” 因此,教师应精心呵护心灵成长期的青少年,禁锢课外阅读简直就是禁锢心灵。成功的语文教育应能激发人读书的爱好与冲动,然而学生很容易被那种对经典架空讲解和对时文的技术性分析败坏学习语文的胃口,被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弄得越来越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与其如此,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打开他们的阅读乃至文化视野,使他们从此走上阅读的正途,从而喜欢上语文。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了一套《语文读本》(简称《读本》),选编了若干篇不同时期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遗憾的是真正重视《读本》的老师却很少,他们或弃而不用,或放任学生自己翻阅,这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我们在《读本》的开发和使用上作了一些尝试。
一、摘记交流,激活阅读兴趣,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摘记(或称摘抄)是老师们常用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但很少有同学会保持对摘抄的兴趣,定期开设摘记交流课,给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就能把学生的兴趣激活,进而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1、我最喜欢的文章排行榜。开学的两周内,由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分单元自由安排阅读顺序,自由决定精读或泛读,并给自己喜欢的《读本》中的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来也可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的指导阅读。
2、精彩文段推荐。爱因斯坦主张“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意思是说,阅读中随时都要考虑记忆的价值,认准你认为精华的部分,使它成为亮点。这一活动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两个环节构成。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或倾听)、点评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达到由学生带动学生,由学生教会学生的境界。
3、每天阅读5分钟。这意味着你一周阅读读近半小时,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方法,“读不在三更无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旦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的一生,给予他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阅读感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1、联读法。即立足课本教材,在《读本》中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按某个门类相对集中起来,配合阅读教学。以新诗教学为例来谈“重组教材”。如以余光中的《论意象》为理论核心,结合炽热奔放的《炉中煤》、激情绝望的《死水》、忧伤朦胧的《雨巷》、焦灼伤痛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新诗,构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专题”。以闻一多的“新诗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理论为核心,结合《再别康桥》、《死水》、《三门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新诗,构成“现代格律诗专题”。这样重组教材,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近文学,使《读本》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2、涵咏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涵咏的重点放在诗歌和散文上,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