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50字。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倪月萍
新课程标准 在2003年9月在我市全面实施。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新课改,“走进”新课程?本人参加了学科通识培训,学习了有关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清楚地认识到:当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后,新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独统教坛的局面将被打破,一种自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将在语文课堂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师行为:
第一、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做到尊重、赞赏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协作,运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思考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课堂上师生和谐、民主,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探询结果、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发扬教学民主,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再是老师导学生演,而是师生互动合作、平等交流。课堂教学应是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来比格说过的一样:“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
师生在教学中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或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增强师生心理相容,形成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首先,发扬教学民主作风。
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是对“学生主体”的肯定;是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怎样讲故事》时,就“如何教”同学生沟通了一下,多数同学要求采用竞赛法,于是我采用了他们的意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发扬这种民主作风,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增强了师生心理相容,并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
其次,师生平等相待,营造和谐气氛。
教师应该努力地去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平时教师要经常下班级,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亲可敬,使他们喜欢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要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把自己融化到学生之中,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增强师生相容性,造就课堂和谐的氛围。宽松、民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