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之重要概念的理解学案
- 资源简介:
约8430字。
学案36 重要概念的理解
学案目标 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
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
4.最后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知识梳理
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如《人生的四种境界》中关于“求知境界”的阐释,“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这句话是对“求知境界”本质特征的揭示。提取关键词语就是“自我有了进一步认知的要求”。把握住这一特征后,做第8题就很容易了。
其次,理解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命题者在概念题上设干扰项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所以,当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后,这样的干扰方式不难看穿。
再次,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考查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点是山东卷的特点。2010年山东卷第7题就考了两个易混概念“求知境界”“道德境界”的区别与联系。对此,可以在理解了各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就可以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步 整体把握
(1)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研做试题
(3)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