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文赏析与训练
- 资源简介:
约4930字。
《游褒禅山记》课文赏析与训练
【美点探微】
因事说理 叙议结合
——《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艺术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名为游记,但它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记游为载体,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
文章开篇不写如何游览褒禅山,而是先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显然这是对山名的考证。接下来作者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得出一个结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文章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写前后两洞相互对照,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一般来说,游记文章都是重点描写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而有的游记往往是作者游踪所至,心有所感,不仅写出了山水的无穷妙趣,还能从中生发出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本文就是如此。作者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目的就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正是作者用笔奇特之处。
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并非如此,是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这样就从一般的游记的叙述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探求议论,叙议结合,缝合紧密。
作者就是运用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从游洞的感悟中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
【课堂十分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碑仆道名词 道:路、道路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文字
C.无物以相之 相:互相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相同的一项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秦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