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高一一册文言文——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此句中“也”的作用和本文中其他“也”的作用都不相同。译 这是我的过错。
2、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句,析 此句省略了主语“烛之武”。译 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到城外,去见秦王。
3、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析 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修饰“无礼”,作句中的状语。在古文中,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翻译时要把顺序调整过来。
译 因为他(郑国)对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无礼。
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析 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之”起宾语前置的作用。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5、然郑亡——被动句,译 但是被郑国灭亡
6、以其无理于晋——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译: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7、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译:况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8、佚之狐言于郑伯——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译:佚之狐对郑伯说
9、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析 句中第一个“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第二个“也”表判断。译 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
10、执其手而与之谋。——省略句,译 勾践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析 省略了主语“勾践”。
11、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省略句,析 “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絺、舟、车”。
12、公赐之食,( )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省略句,省略主语“颖考叔”
1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判论战》——省略句,省略谓语“鼓”
14、寡人跟更( )《国语·勾践灭吴》——省略句,省略宾语(“之”指治国政策)
15、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16、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析 疑问句中含有疑问代词的短语“何后”提到了动词“有”之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有何后?译:有什么晚的呢?
17、十年不收于国——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析 “于国”后置,翻译时应提到“收”之前。译:连续十年国家不收粮食。
18、无乃后乎?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恐怕……了吧”。
19、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0、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1、二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邹忌)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