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60字)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序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自序,今天我们来看一篇他序:《胡同文化》。[板书]
二.写作背景
什么是他序?代为他人的著作作的序。《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大家看屏幕,这就是胡同[出示两张灯片]。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什么意思啊?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三.作者简介
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看屏幕[出示灯片]。他是哪里人啊?江苏省高邮人,但是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
四.课文分析
1.进入课文:
这里的文化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知识啊?不是,而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提问并回答]
方案一:第1节,哪一句能够说明[生读],好,我们看一看。“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物质的胡同(1-4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1)[依据方案一稍做改动]首先讲了什么?
[提问]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什么特点?方正,而且构成胡同的细胞四合院也是方正的,看图片[出示灯片]。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
[提问]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
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提问]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提问]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