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字。
教学反思——让言语的形式美走进课堂
合庆中学 赵华
近期,我在班级试教了课外的一篇文章《宋朝的雨》,这是一篇文化底蕴很深厚优美的散文。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在雨中游览西湖,由眼前之景——苏堤联想到苏轼当年怎样挖葑泥筑堤的整个过程。文中不仅体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伟大情怀,也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热爱文化的大自然的精神和他为民造福的精神的歌颂,可以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者情感流露的自然而且真诚,作者的语言优美而且有底蕴。
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体会西湖的历史文化底蕴;②品味苏轼的人格魅力;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应该说这也的确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老师的指导完成的。但是,通过实践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中只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三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散文的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苏轼伟大人格的光辉力量。
不可否认,任何美的东西都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美的行为能让学生受到启发,美的文章能让学生得到熏陶,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见课堂语言是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和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
我觉得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能将如画的文章和如诗的语言紧紧地结合起来的话,肯定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的深厚底蕴、文化名人的伟大情怀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说我能在讲授《宋朝的雨》时,能在文本的语言与自己的教学语言之间寻找一个适合的交点,必能激起学生对语言美的体悟,这节课的效果必然更好。
首先,就文本的语言而言,《宋朝的雨》本身就是如诗如画的充满了让人陶醉的气息,我应该立足于文本去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体会,这样才能完成目标的第一和第二点,在教学中,暴露出我的不足就是没有立足文本。教育家杜威有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在我的这节课中,缺少了对文本的具体有效的分析,也就是缺少了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和西湖的文化历史底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