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3560字。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解决生字、生词,理解文意;
②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
③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②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③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
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
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二、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1、关于老舍的常识
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
明确: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