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80字)
多媒体教学与文本的“嫁接”
开县实验中学语文组 段清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果,提高教学效率,已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语文学科却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也就是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认识。
文本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说:“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需要给欣赏者留想象的余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也同样如此。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与文本紧密“嫁接”,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既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又增加教学的密度、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体味文本人物内心活动
现代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作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一抽象的感官现象,是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文字,把握文章内容、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从文字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思考,最后表达出文本文字中人物的内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