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春光无限——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作用
作者:黄素杰 时间:2006/3/27 7:17: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39
从去年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自我的无数次实践,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幅含义深刻的课题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时,我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敦煌壁画”的课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我制作的《孔雀东南飞》的课题画,形象直观的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动画图片,这使诗歌的悲剧效果达到了极点。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形并其茂的优点,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情景,怀情而教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使学生感知作者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怎样才能让学生动情,入情呢?
特级教师于漪的坚持“怀情而教”即以情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那么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使用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目的,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配画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有吸引力,音乐在教室中弥漫,学生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那优美真切的图画映入眼帘,定会使学生怦然心动,激起情感,这种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使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通过音乐,图画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学生的情感被激发,那么智慧之门也会随之打开,使学生在情感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例如,我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那满天飞舞的白雪,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伟人毛泽东登高远眺的高大形象,无不令人动情。又如教授台湾女作家绮君的《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时,蚌里的珍珠、母亲的泪珠和那首抒情的歌曲《珍珠泪》紧紧呼应,使学生领情了本课的主题思想;再如我制作的《石钟山记》的课件,石钟山的图片配上汩汩滔滔的河水吞吐之声,石钟山的命名还用得着讲吗?那首流沙河的配画诗《理想》,“载你出海远航”的诗句与缓缓驶向大海的小舟,浑然一体使人入景入情;诗歌鉴赏时,制作秦观的《鹊桥仙》,牛郎织女隔着那长长的天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动人之情使人备感真挚的情感就是如此的高尚。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在学习中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三、易于理解课文,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蕴含着教师创作的心灵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师们博采名师之长,创自己之优的劳动结晶,每一课件中教师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这一内蕴力,催动学生在领会和接受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使学生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的“意”,让学生从感情的体会过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学生理智地产生“悦态悦神”的审美领悟效应,同时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如讲授鲁迅的《祝福》,课件上,“已经全白”的头发,“瘦削丕堪,黄中带黑”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珠,“下端开了裂”的长竹竿,这样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活生生的祥林嫂,与我们现实里的四十上下的女性比较,如此生动形象,学生自然领会作品的用意了。还有《有的人》中用简笔漫画式的图像展现出骑在人民头上的“我多伟大”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两种人的对比,同样让学生无师自通地领情了作品中两种人的对比写作方法,还有《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头像与他那些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演讲请愿的图片,学生真正明白了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以上的多媒体课件无不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起了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使学生易于理解。
四、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课堂,使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学生往往讨厌刻板的说教式教育,厌烦教师们的严肃面孔,那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又使这一教学得到了改善。如《我有一个梦想》中贯穿整个课堂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通过配画诗《理想》的朗读,配画文学“奋斗”是实现梦想的途径,联系保尔的形象,插入杂文《保尔不朽》的朗读来完成梦想教育的,整个课堂没有一句说教式的语言,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来完成的,无不叫学生心服口服。这样就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五、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例如,《展开想象,拓宽思路》的作文课,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环境污染”、“战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三幅图画,引导学生写作《假如我有三天时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因而充满趣味。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这种种好处,其他教师将比我更有体会。
愿在多媒体的百花苑里,开出更为鲜艳的花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