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小说》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2700字。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受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建立对中国诗歌反映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既体现的文化功能的认同感。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疑难预设: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四、教学手段
问题探究式互动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同桌互考上一课时知识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学生依据教材填写自主预习填空题,总结基础知识点。)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
(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创作时代: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
(3)内容:风、雅、颂
(4)代表:“风”:《硕鼠》、《关雎》
设问: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什么?并结合这两首诗歌归纳诗经的特点?
(5)特点: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思考:语文中是如何解释赋比兴的?
3.楚辞
(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创作时代:战国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出国方言,创作的新题诗歌。
(3)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设问:由屈原的《离骚》归纳楚辞的特点?
(4)特点:手法多采用象征和比喻;融传说,历史人物,自然为一体;表达诗人遭遇不平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4.汉赋
(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特点:开头为散文体;中间为韵文体,语句四六为主,杂以三五言
(4)代表: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主干知识归结